登录
首页 > 五菱宏光 > BBA+中国车企联合反对,欧盟加税终究“自食恶果”?

BBA+中国车企联合反对,欧盟加税终究“自食恶果”?

发布时间:2024-07-05 14:01:33 发布用户: langduoren

 

面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大范围、高强度的海外攻势,欧盟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当地时间6月12日,欧盟正式披露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声明,称“如若不能与中方商讨出有效解决方案,将从7月5日起开始引入实施。”

根据公告,此次被抽样调查的企业包括上汽、吉利和比亚迪。其中对上汽集团加征38.1% 的关税,为三家中最高;吉利次之,加征20% 的关税;比亚迪被加征关税最低,为17.4%。此外,其他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中国电动车企按21%的较低关税执行,但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车企则按照38.1%的最高关税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征收关税比例为10%,反补贴关税的征收标准是在10%的基础上进行的。

 

欧盟此番操作在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欧盟这次反补贴调查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一针见血指出根本所在。而实际上,倘若欧盟继续一意孤行,最终并不一定能凭借这场反补贴关税风波达到所谓的“促进中欧商品公平竞争”、实为清除中国电动车阻碍的目的,反而更容易造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尴尬局面。


宝马大众率先发声,上汽吉利表态“失望”

表面来看,欧盟反补贴调查以及加征临时关税的决定,直接指向的是生产电动汽车且谋求出口欧洲的中国企业,针对性极强。

因为在被询问是否正在研究对其他国家进行调查时,欧盟委员会给予了果断的否认,给出的理由则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最近从其他国家进口的BEV迅速增加,进而无法证实欧盟BEV行业受到损害威胁的可能性”。

换而言之,进口到欧洲的BEV产品多数来自中国市场,且增势较快,对欧盟汽车工业形成的威胁最大,这无疑令其感到担忧和焦虑。

 

“中国BEV的进口已经对欧盟工业构成了明显可预见和迫在眉睫的损害”,欧盟委员会将欧盟工业在BEV领域所处的劣势地位进一步归因于“中国BEV整个价值链都获得了大量不公平的补贴”,从而导致相应的欧洲产品无法与中国BEV实现公平竞争。

 

在欧盟委员会看来,欧盟的绿色转型不能以牺牲欧盟工业为代价,在2025年前必须防止在BEV领域对外国合作伙伴产生依赖。

因此,为了保障欧洲BEV顺利发展以及欧盟成员国的核心利益,自去年6月起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便初现眉目,直到去年10月正式立案。据多方信源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欧盟委员会分别对上汽、吉利、比亚迪进行了走访问询,而来自企业的反馈称,“此次调查要求远远超出反补贴调查的职责范围,但能配合的还是尽量配合”。

 

至于判定反补贴税率的测算标准,需要在各家企业的调查证据基础上根据补贴水平测算出最终的临时关税水平。

比如企业对欧盟的出口量算是参考标准之一,出口量越大,单车补贴越低,相应关税也越低。比亚迪就是因为被判定为对欧盟出口量大,所以关税是三家最低。

当然,在测算过程中并不完全按照客观的硬性标准来,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比如企业是否配合调查也被列入测算标准中,本次被抽样的上汽集团就被认为成“不配合”,因此关税最高。

 

对于欧盟反补贴税的决定,上汽集团发布声明称:“对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深感失望”,并表态“未依靠政府补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为中国和海外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同时呼吁欧盟慎重考虑这一决定。晚些时候吉利同样发布声明表达了对欧盟这一行为的失望,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发稿前比亚迪尚未做出回应。

乍一看,最先被中伤的是中国车企,但急的不光是他们,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欧洲巨头们是更早站出来“驳斥”欧盟的反对派。

宝马和大众率先对本次反补贴调查明确了立场,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直言“这是错误的决策”。贸易保护主义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以孤立代替合作,宝马坚定拥护自由贸易。大众则认为:“欧盟委员会做出这一决定的时机并不恰当。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来说,这一决定弊大于利。”

另一德系巨头梅赛德斯-奔驰也表示:“始终支持基于世贸组织规则的自由贸易,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应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则。”

 

欧盟的反补贴关税还未真正落地,已经尽失人心。“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对于欧盟而言,通过加征关税打击中国电动车企的企图真能如愿吗?德系本家的“仗义执言”背后有何潜藏危机?想必这些都是欧盟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挡不住的中国同行和扛不住的德系本家

据了解,本次反补贴关税将从11月开始正式执行,但从7月起企业便需要先将保证金交给海关,到11月份最终确定加征税额后再补缴欠款。这过程中,被调查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证据进行抗辩,只不过通过抗辩降低关税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在以往的类似案例中基本没有翻盘的概率。

那么,在欧盟反补贴关税正式实行后,中国电动车企在欧洲的处境会不会因此而遭到重创?对此,多方业内人士均给出了乐观估计,“一般车企都能承受大概30%左右的税率,成本优势较低的企业除外”。与此同时,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也给出了相似的观点:“欧盟临时补贴关税在我们预期范围内,不会对大多数中国车企造成影响”。

以上汽、比亚迪、吉利为参照,加征关税后吉利为30%,比亚迪则在27.5%,除了上汽接近50%的征税比例略高,压力较大,其他企业都还算是游刃有余。

 

拿比亚迪举例,此前Rhodium机构出具的一份咨询报告称:“在欧盟征收30%的关税情况下,比亚迪Seal U仍可以获得约15%的利润,约等于6300欧元,相当于国内利润的4.8倍。

综合分析来看,即使欧盟对中国车企加征反补贴关税,像比亚迪、吉利这样的企业依旧可以凭借强大的低成本产业链优势去欧洲“吸金”。与此同时,比亚迪、奇瑞和上汽集团这些企业也正提速在欧洲建厂的步伐,虽然在工厂正式落地之前还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承受关税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车企驻扎欧洲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一次关税加征很难对中国企业造成重创。

然而目前,的确也会有中国车企受到不小的冲击。比如被加征关税最多的MG品牌,在欧洲销量占据整个中国品牌欧洲销量的72%。一旦因加征关税导致新车售价上涨,对于该品牌海外销量的影响也将是实打实的。

但这一切都难以改变的事实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正快速攀升。一份来自欧洲交通与环境联合会的分析称,到2024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将在欧盟市场占据11%的市场份额,有希望在2027年达到20%。

 

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市场已经势不可挡,这一点早已达成共识,在无法对外来的鲶鱼形成阻击时,欧盟此举更容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恰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所说:这一措施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害可能大于欧洲汽车行业,尤其是德国的潜在利益。实际上,这一论断已经在奔驰宝马大众率先发声的那一刻得到了实锤。

 

众所周知,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几大德系巨头,如今在中国电动风潮的冲击下正逐渐失去核心优势。价格战打不过、智驾技术拼不过、品牌优势和市场口碑也正逐渐被迭代掉,实话说,17万的宝马i3只是德系走低的开始,更有网友调侃称:“这对保时捷来说才是“神补刀”,销量暴跌不说,关税再上涨的话基本在中国没活路了。“

不难看出,倘若欧盟对中国电动企业继续采取不友好态度,那么齐普策所担忧的“中方以关税回应关税”或将一语成谶,届时来自欧洲的车企如果也与去往欧洲的中国车企一样被关税所累,那么必将加速失去中国市场的份额。

 

所谓“得中国者得天下”,当德系车企未来有一天因“娘家”的一意孤行败走中国,那么这才是欧盟汽车工业真正的损失。

甚至照此发展下去,情况会比想象更加悲惨。有分析师指出,即便法系车等“小众”欧洲车系在中国市场销量较低,不会像德国车企一样担心“以关税回应关税”的事情发生,然而在奢侈品等其他领域,中国市场依旧是欧盟国企业极为依仗的阵地。换言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在这场关税之战中置身事外。


写在最后:

现如今,欧洲国家对待中国电动化早已从蔑视一切的态度,来到了看不懂、跟不上的阶段。这次反补贴调查背后,更多透露出的是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忌惮和恐慌。

 

或许欧盟此次可以为欧洲汽车工业争取一些转型的时间,但在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欧洲车企在中国的生存境地同样不容乐观,更容不得欧盟“扯后腿”。

所以,欧盟与其采取制裁手段,不如像中国车企一样敞开怀抱,引入“鲶鱼”,向内激活发展动能,这才是开门做生意应该有的样子。

Copyright 2015-2024 多趣味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5051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