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与博世商用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形成有效的商业和技术合作;同时双方也将在能源生态建设领域互为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绿色甲醇在商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场签约不仅标志着甲醇技术产业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命题下,甲醇正厚积薄发,跃升为全球交通脱碳的核心变量。
全球竞逐甲醇赛道,技术革命重构能源版图
甲醇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其经济性。博世发布的《双碳目标下绿色甲醇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白皮书指出,电解水制氢成本持续下探,绿色甲醇经济性将全面超越传统燃料。上游能源端的成本下降直接加速下游应用的推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奥拉曾预测甲醇成为油气时代后的主流燃料,这一预言正加速变为现实。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交通领域氢能需求将突破800万吨,其中绿色甲醇凭借储运便捷、经济性突出等优势,成为长距离运输场景的“刚需”选择。国际市场的竞速背后,是甲醇“液态电+液态氢”的双重属性。1立方米甲醇含氢量是液氢的2.1倍,且常温液态特性大幅降低储运成本,这一优势正吸引全球资本涌入。
在车端,受制于传统燃油商用车保有量大的现状,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放眼全球,尽管纯电动路线在乘用车行业中获得追捧,但其受限于续航、补能效率及低温性能的痛点,在商用车复杂的使用场景下难以全面替代。氢燃料被誉为新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由于成本高昂、使用不便以及安全性问题,全面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相比之下,甲醇凭借“减碳刚需”与“商业可行”的双重优势脱颖而出,可实现加注补能的方便快捷与排放清洁,无论是对交通运输领域提质增效还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领跑甲醇经济,生态闭环构筑竞争壁垒
在全球竞速的背景下,中国正凭借产业链优势率先突围。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产能占全球60%。截至2024年8月底,中国绿色低碳甲醇项目已超过90余项,规划产能已超2400万吨/年,并保持逐年高增长态势。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技术突破、基建配套与产业协同形成的闭环生态。
在甲醇车辆推广中,中国已实现全球领跑。其中吉利更是前瞻布局甲醇技术20年,突破耐醇腐蚀、冷启动等行业难题,旗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打造醇氢电动特色战略技术路线,已实现动力系统量产。醇氢电动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燃料和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的储存和转化的单元,充分发挥了甲醇液体能源能量密度高、补能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2024年,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满载下实现一箱绿色甲醇续航1522.9公里,创吉尼斯纪录,每公里成本仅1.034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亮相醇氢科技展台,一同展出的还有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远程醇氢电动。
产品的推广离不开全方位的生态布局。为此,远程以“1.2.3.3”醇氢生态战略为引导,布局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当下,远程的醇氢生态朋友圈已经获得诸多战略伙伴入局,包括本次与博世的合作,也将充分发挥博世的全球资源协同,加速醇氢生态共建与全球推广。
加注是规模化推广的“加速器”。截至2025年3月,远程旗下醇氢加注品牌“远醇”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已经建设600多个甲醇加注站,计划2027年扩展至4000座,实现加甲醇像加油一样便捷。加注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从中央政策到市场企业的支持:2024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甲醇加注被明确纳入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我国目前约有12万座加油站,经过低成本的改造即可实现加醇功能的覆盖,大量的汽柴油运输、储存等设备也都能再利用,这是对油车时代基础设施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
在制备端,绿色甲醇同样在加速布局。远程在内蒙古阿拉善参与建设的5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减碳75万吨。放眼全国,远程已携手战略伙伴,在多地布局涵盖绿色甲醇制备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有效将政策与市场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带动产业链呈现共振效应。远程旗下醇氢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后估值超15亿美元,头部企业的技术输出正重构全球能源话语权。
此次远程与博世的战略合作,不仅为商用车新能源化提供了技术落地路径,更通过生态协同加速甲醇向主流燃料的跨越,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新时代下全球能源生态中的话语权。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下,中国正以甲醇为支点,引领全球交通能源变革。随着绿色可持续的浪潮席卷全球,甲醇经济或将在未来掀起一场颠覆性的能源革命,而中国企业已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