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合资、脚踢国产,比亚迪能卖的飞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一套插混系统。这套DM插混系统为什么牛B,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相信你看完会对他的来世今生非常的了解。
实际上,比亚迪第一代插混系统不叫DM-i,那时候也没有DM-P,而是就叫DM。
在2018年的12月15号,比亚迪的F3DM正式上市,他们用一颗比亚迪F0同款、代号371QA、68马力的1.0L三缸发动机,搭配两台电动机,组成了第一代DM插混系统,整体结构属于经典的“P1+P3电机架构”。后来还在2010年新出了一款低碳版车型,车顶多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也不知道某验证码车型,是不是从这台车上得到的灵感。
实际上,第一代DM系统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特别是价格贵这个问题,要知道当时燃油版的F3才卖5.58万起售,顶配也就8.68万。而F3DM加了一套电池电机,车子还是油改电,价格直接来到14.98万,相当于燃油版几乎3倍的价格,销量自然也就寥寥无几。
而到了2013年,比亚迪第二代DM系统发布,很多人对当时百公里加速5.9秒的秦,应该还记忆犹新。和第一代DM系统不同的是,这一代直接把架构换成了离散式混动,把P3的电机放在变速箱的输出轴,这样电机的动力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后来出的唐DM还加上了P4电机,实现了电四驱。所以比亚迪那时候也是把4.9s几个字,直接放在了车屁股上,主打一个力大砖飞。
实际上,这一代DM系统和后来的DM-P系统很像,可由于当时这颗1.5T四缸机,是从燃油车那边直接搬过来的。比如当时的宋、速锐之类的车,用的就是这颗1.5T机头,所以整体匹配度并不是很高,还因为缺少了一个持续馈电的发电机,导致无法长期维持电量,所以导致了有电一条龙、没电毛毛虫的问题。
但是,比亚迪在当时好像也没有特别在意这个问题,一直到2018年,时隔5年之后,才推出了第三代DM系统。整体架构和第二代系统类似,只不过多了一个25千瓦的BSG电机,用来解决无法长期维持电量的问题,相当于查漏补缺,整体的思路还是大力出奇迹,对馈电油耗反而不是特别关注。
到了2021年,比亚迪的DM-i系统发布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DM4.0。
一句话总结,就是过去以油为主,现在以电为主,主打一个省油经济。现有的DM技术归类到DM-p,以性能为取向,在保留BSG电机的同时,继续优化整套混动系统的控制逻辑和综合性能。
实际上,真要去剖析DM 4.0的架构,你会发现他就是1代DM系统的优化升级版。就比如DM-i系统的ISG电机位置,不再和发动机同轴布置,而是变成了与发动机平行轴布置,好处就是集成度更高、重量更轻、体积更小。
但是,对于客户而言,DM4.0最核心的卖点不是技术,而是价格,特别是荣耀版车型的推出,直接把秦PLUS DM-i的起售价降到7.98万,很多人就开始有了第一次的心动。
而现在秦L上面用的DM5.0系统,其实也是一样的路数。一方面,他们在原有的DM4.0基础上进行升级,由于DM5.0的核心点就是更省油,而比亚迪的这颗发动机,采用的又是米勒循环,所以就必须通过提升热效率,去满足燃油经济性。这时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发动机的膨胀比,而受限于目前的技术,发动机想要提升热效率,就一定会损失动力,这也就导致发动机的马力变成了101匹,比之前的秦PLUS还要低一些,但又因为整套电机进行了优化升级,所以哪怕尺寸变大,百公里加速成绩也做到了7.9秒。
另一方面,就是价格够低,转头看看那些合资产品,总觉得缺点性价比。很多人算算用车成本,觉得还是秦L更给力,况且,现在秦PLUS一直都在销量排行榜的前三名,有了秦L和海豹06,相当于多了两个兄弟去并肩作战,整体战斗力肯定没问题。
说到底,现在比亚迪表面上是在打价格战,实际是在打舆论战、供应链战和产品定义战。相比于一些合资车而言,比亚迪除了有“国货之光”的名号,他们在生产车辆的时候,核心供应商就是自己。哪怕有不少比亚迪都在当网约车使用,可换个角度去想,这也是活生生的广告,因为在客户眼里,这车能拿去商用,说明动力好、油耗省、空间大,稳定性也不错。
现在的秦系列,就是比亚迪送给所有友商的思想钢印,用一台车去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和所属价位的市场,基本可以说是无解,各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