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12月夺回销量冠军,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只要价格给力,老大还是老大。
电动化在12月取得了渗透率超过40%的成绩,即便如此,秦PLUS DM-i在当月还是被轩逸甩在身后,原因很简单,12月轩逸价格有较大的刺激幅度。
目前在售的轩逸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经典轩逸,也就是13代轩逸,另一类是14代全新轩逸,同时还有e-POWER电驱版车型。
其中,最低配轩逸在12月爆出了8万左右的最低配定价,虽然有些地区表示轩逸价格能够做到7万出头,但其实是附加了诸多条款。
最低配轩逸正常、不捆绑、全款的价格,大多数地区都稳定在8万左右,差距不大。算上购置税、保险价格,9万左右就可以落地。
从13代车型的可靠性、稳定性、舒适性以及经济性能角度来看,其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群体的日常使用需求,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电动化的长期可靠性,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实我们观察轿车销量榜单不难发现,一台车想要成功要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个是定价合理,整个轿车市场排名前五的车型,终端定价都在15万以内,说明更多的用户群体购车预算并不丰富。
如果从燃油车视角来看,在当下想要抢夺市场,竞争点仍然是品牌、产品效应。
燃油车板块排名前三的车型分别是轩逸、朗逸、速腾,对应企业分别是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依然是中国市场中运营最久的企业。
最为关键的是,产品想要成功一定要覆盖不同的用户需求,比如说轩逸的成功不仅是品牌、产品效应、定价原因,还有一个“三车同售”在支撑,而朗逸则是“多代同堂”。
多车型同步销售一个是能够有效压低成本,在价格战上更有底气,同时成熟的生产线、技术都能够保证强大的稳定性。
退一步来分析,不满足以上几点的车型,也都很难取得成绩。
比如说,低配价格已经跌破6.5万的第四代帝豪,的确价格要更加经济,但品牌、产品效应却远不如合资车。再比如说,品牌、产品强势,但价格仍然虚高的思域、卡罗拉等车型,销量很难增量。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有销量,生产、售后、经销商就有生存的空间,虽然一部分轩逸用来做网约车,但企业利润有保证,同样也能够为下一代用户积攒口碑、认知,提供可靠的市场形象。
电动化以来,所有人的目标都放在了新能源、智能化产品上,但却忽略了用车的本质需求,轩逸的重回TOP1,的确是加大终端政策使然。
但同样也让我们感知到了,这个市场中仍然有很大一批用户群体,对日产、对基本出行需求、对消费控制有着传统的理解。1.6L+CVT的动力架构不算卓越,但稳定、可靠、经济,一定是绝大多数用户群体的消费方向。
如今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茧房,不少人都被自己的认知包裹起来,却看不清这个时代真正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