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五菱宏光 > 康复机器人可训练手眼协调、语言功能 辅助下肢障碍患者站立行走

康复机器人可训练手眼协调、语言功能 辅助下肢障碍患者站立行走

发布时间:2025-05-17 18:20:02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傅利叶GR-2机器人引导患者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患者在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在康复治疗场景中,机器人先演示一遍康复训练动作,接着偏瘫患者跟着做一遍,机器人通过视觉和触觉进行效果反馈;在医院前台,机器人通过视觉感知和大模型交互为老年患者提供导诊服务……
 
这是目前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康复中心合作打造的“人形+康复”概念应用场景。成立于2015年的傅利叶从医疗康复机器人切入市场,于2017年推出了国内首款商业化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逐步形成覆盖上肢、下肢、平衡训练等全产品矩阵,目前已陆续推出超30款智能康复产品,并为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养领域能做哪些事情?目前,具身智能在医疗场景落地还面临着哪些难题?近期,南方都市报“走进未来产业”课题组来到位于上海张江机器人谷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傅利叶智能康复港”。
 
一线调研
 
服务于人 无论是陪伴还是康复训练 机器人一定会和人类交互
 
为全面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康复领域的实践探索,近期,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举行了“具身智能康复港”揭牌仪式,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医疗场景的应用标准建设、康复方案共创、科研攻关等展开全面合作,携手打造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康复示范基地。
 
在走访傅利叶位于上海市国际医学中心康复中心的智能康复港项目时,南都记者看到人形机器人正在给一名患者做治疗。在康复治疗师的遥控操作下,身高175CM的傅利叶GR-2机器人引导患者与其触碰食指、叠拿杯子等训练手眼协调能力的一系列康复治疗。
 
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智能康复港内,分布着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等各种智能康复设备。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辅助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站立和自然步态的训练。这个传统治疗过程往往需要2-3位治疗师去手动帮助患者完成,非常耗费人力。据介绍,在这个商业化的落地场景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康复治疗师和医师,借助一系列傅利叶智能康复机器人和个性化的治疗系统,有效弥补了治疗师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治疗效率。
 
“我们要做的,是最懂交互、最有温度的机器人。机器人是能够去照顾人的,是最终要服务到人的,无论是陪伴还是枯燥的康复训练,还是终究有一天进入家庭、进入各种各样的场景,机器人一定是要有温度的,会和人类一起交互的。”5月9日在傅利叶十周年庆典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上,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提出以“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于人”作为下一个十年核心战略。
 
2015年,创始人顾捷在上海张江起步创立了傅利叶。该公司初期选择从医疗康复机器人切入市场,并于2017年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逐步形成覆盖上肢、下肢、平衡训练等全产品矩阵。2019年傅利叶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在2023年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GR-2,目前两款产品覆盖导览咨询、学术科研等应用场景。今年1月,傅利叶完成了由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钧山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的近8亿元E轮融资。
 
由此,傅利叶已形成了一边聚焦康复领域、一边做人形机器人的格局。
Copyright 2015-2024 多趣味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5051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