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五菱宏光 > 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发布时间:2025-05-19 18:04:55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钱塘潮涌,运河悠悠。江河之间,一张水网,勾勒城市肌理。

新开河穿过浙江杭州上城区望江街道,汇入大运河。已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胡福庆,是这条河的民间河长。从2015年开始,10年风雨无阻,胡福庆攒下21本3700多篇巡河日记,巡河里程上万公里,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70多万字的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从一条河到一片景——

21本巡河日记里的“水之变”

一河,一人;静流,守望。

新开河像一缕碧带,穿过车水马龙的道路、熙熙攘攘的街市。清晨6点,胡福庆穿上红马甲,拿起捞竿、夹子,跨上自行车,到离家1公里外的新开河巡河。

沿着小道,胡福庆走在前,徐家埠社区工作人员朱一俊跟在后。夹子深入过膝的草丛,夹起纸巾、饮料瓶;捞竿探向水面,捞起打着旋儿的枯枝叶。

胡福庆向朱一俊讲起要诀:“巡河有10多项内容,先看水,看有没有垃圾,颜色有啥不对劲;再探水,探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排水口;最后是取水,测水样的氨氮、总磷等。”

取水工具是胡福庆的“土”发明。一根鱼竿改成捞竿,一头是网兜,另一头是取水器——一个粘着白色塑料片的矿泉水瓶。“把捞竿插入水中,等白色塑料片隐约可见,就可以提出水面。”掏出卷尺,胡福庆顺着竿上的水痕量起来,“今天河水透明度是86厘米,符合‘水清’的标准。”

走走停停两个钟头,年轻人都觉得累,胡福庆依然精神。早上8点半,巡完河回到社区服务大厅,胡福庆还有任务。伏在桌上,他一笔一画记下当天的巡河日记:“从姚江桥至华家桥均清,观察点透明度86厘米,雨水排出口均正常……”

一沓泛黄的纸张,记录了河水从浊到清的蜕变。

翻开头几年的巡河日记,“有污水流出”“河面漂着很多树叶”等字眼时常出现。如今,“河面无漂浮物”“水质清澈”等成了高频词。

为啥要日复一日地巡河、写日记?

胡福庆打开记忆闸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农田灌溉,周边群众开沟引水,把一座座坑塘连通成新开河,“那会儿,河水清得嘞,我们赤着脚底板摸鱼捉虾”。

随着城市发展,高楼密密麻麻“长”出来,一条条排污管伸到河里。眼看着新开河成了“龙须沟”,胡福庆心里堵得慌。

从杭州缝纫机厂退休后,胡福庆闲不住,当起社区监督员,哪儿有需要,他就到哪儿。2014年街道成立民间护河队,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胡福庆。“总想做点什么”的胡福庆接过队旗,当上新开河的护河员,接着陆续成为街道、区、市的民间河长,后来新塘河也纳入他的巡河范围。

胡福庆这个“河长”当得有劲头。

“刚开始,没经验,水质有啥变化、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过几天就忘了。琢磨来琢磨去,决定写日记。”胡福庆说。从起初的三言两语,到后来详细记录透明度、水质、雨水排出口情况等,日记越写越厚。

一条条家门口的河,流淌着浓浓乡愁,承载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浙江省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013年推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

从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到鼓励全民参与,治水体制机制创新在探索中落地。疏浚河道、治理污染、美化绿化,接续攻坚治水。“白鹭成了常客”“有一条锦鲤”“水生植物生长旺盛”……点滴变化在胡福庆的巡河日记里一一呈现。

“河流是一扇窗,窥见生态自觉和发展之变。我们从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等多维度治河,打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浙江省水利厅河湖处处长、省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专班主任李荣绩介绍。

从大江大河到山间溪流,清水长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一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91.0%,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120万名河湖长的“同守护”

“老胡,你为啥揽下这件麻烦事?散散步、跳跳广场舞,享清福不好吗?”有人不解。

“每天不去河边看一看,心里不踏实。”胡福庆答得痛快。

79岁的他,走路带风,干活麻利。走着走着,一棵枯萎小树闪入视线,老胡赶紧举起手机拍照,发到“杭州民间河长”消息群。区河长办工作人员回复“立即派人处理”。一早上,胡福庆走了五六公里,额头渗出密密汗珠。

遇上“硬骨头”怎么办?2024年1月26日的巡河日记,记录下一次“拔难茬”的过程。

Copyright 2015-2024 多趣味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5051670号